搜尋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南韓醫界「拒診」抗爭 問題核心在哪裡?

南韓醫界反對政府決定擴增大學醫學院招生名額的抗爭,已持續3個多月,目前雙方未見和解跡象,究竟爭議關鍵出在哪裡?《韓半島》一次為您說明清楚。
楊虔豪
2024.04.29
NnPjnFUmYsQhfvGuKbjPVtZZNFwYUBrZ

南韓醫界「拒診」抗爭 問題核心在哪裡?

南韓醫界反對政府決定擴增大學醫學院招生名額的抗爭,已持續3個多月,目前雙方未見和解跡象,究竟爭議關鍵出在哪裡?《韓半島》一次為您說明清楚。
NnPjnFUmYsQhfvGuKbjPVtZZNFwYUBrZ

一般診療項目,我們會區分為基礎必需型和非必需型,必需型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,會需要的治療,比如說婦產科、耳鼻喉科、小兒科、內科外科這些項目,婦女要生孩子、一般民眾感冒,就會去掛門診、拿藥;有人受傷的話,要趕快去動手術,這是生活中,必需存在的醫療項目。必需型診療項目和用藥,通常也是健保體系給付的範圍。

非必需型的醫療項目,顧名思義,就是平常沒有迫切需要,端看你個人喜好,決定要不要自費實施的。比如說醫美、整型整所、比較先進的雷射手術等等。

南韓醫療體系目前存在幾個嚴重問題:首先是醫學院的必需型診療項目,這幾年出現學生招不滿的現象,而且人數暴跌的現象,中小型診所,也一家一家關門倒閉。反而是自費的醫美、整形診所,越開越多。

必要型的醫療項目,開始出現人力不足的問題,若是基礎設施比較發達、大醫院比較多的首都圈還撐得過去,但其他鄉鎮地方就真的出現診所少、醫院也招不到足夠人手的情況。

然後很多負責基礎、必要型項目的醫師也抱怨,在這樣子的情況下,工作的壓力變得很大,但受限於健保系統的訂價制度,醫師獲得的待遇,沒有因此而增多。

許多基礎型診療項目的醫師抱怨,近年工作壓力變大,但獲得的薪資待遇卻未增多,討致許多人才外流至醫美領域 (資料照片-攝影:楊虔豪)

面對這樣的窘境,其實從上一任政府,文在寅總統時期,就已經計畫要推動,讓增加大學醫學院招收名額,當時是希望增收400人,其實也引發醫界反彈。

而到尹錫悅總統上任後,更強勢推動增員政策,還決定把數字從文在寅時期的400人,增加到2000人,從明年起開始上路,又引發醫界更大的反彈。

包括住院醫師、醫學系教授等各自組成的協議團體,都認為增加2千人,是「治標不治本」,還可能會導致情況更為惡化。

就有醫師打了比喻說明,一個供水處,分岔成兩個水管,供水給基礎的必需醫療和非必需醫療兩個水桶。最理想的狀況是,兩個水桶都能在上方打開水龍頭後,獲得相同分量的水,這樣子基礎醫療不會偏廢,一般人若有需求,也能自費去獲得更多非必需型醫療項目。

而現在,兩個水桶的水,差異越來越大了。明明問題應該是水管堵塞,導致水只往一邊流,結果政府的解決方法,卻是加大供水量,醫界認為這樣並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,而且政府在規劃這個政策時,也沒有好好召開公聽會討論,所以才展開抗爭。

但對一般南韓民眾而言,他們會認為,相較於其他工作,醫生已經是社經地位很高、待遇也很好、又受人尊敬的職業,而且醫療攸關人命,有必要為了這個問題,而發動拒絕診療嗎?這樣只會讓一般民眾看醫生更不方便。

甚至很多人需要動手術,或有慢性病,可能因為這樣子導致病情耽擱或惡化。所以政府、醫生和民眾,各自有各自的看法,沒能找到交集。

為對政府擴大增收醫學生的政策表達抗議,南韓許多大學醫學院教授決定,自4月底起,每週休診1天。 (資料照片-攝影:楊虔豪)

從年初開始,就已有住院醫師決定離開工作崗位,醫學系教職職員,特別是在大學醫院負責診療或手術的教授們,也在3月25日先向醫療協議團體,遞出辭呈。那有些醫學院教授們,則是決定每週休診一次,來表達對政府醫療改革的抗議。

按照民法的話,當遞出辭呈1個月,就算上級沒有批准,也等同生效,政府這裡卻表示,雖然經過1個月,但辭職不算數。那也因為很多醫科教授現在每週休診一次,也造成大型醫院手術班表大亂,有些患者必須得尋找其他替代醫師的窘境。

而儘管南韓政府表示會持續敞開對話大門,甚至講說,醫學系增收的數字,明年先交給各大學決定,但從後年開始,仍要依照政府方案走。

但醫師相關團體,像大韓醫師協會、住院醫師協議會、醫學院教授協議會等,都不接受,認為政府應該坐下來跟醫師團體好好討論,要求解釋得出「增加2千人」這個規模,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。

為了解決問題,南韓今天成立由政府、醫師、民眾代表共同參與的醫療改革特別委員會,希望好好討論解方,但大韓醫師協會主張,醫師代表數目不夠多,所以拒絕參與,目前僵局仍將持續。

Skip to content